〖人物简介〗 李玉刚:1972年出生,幼年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度过,祖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采访中得知,他的的确确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非同一般,他不但是农民企业家、社会活动家、著名书画艺术家还是爱心慈善家,他被无数荣誉的光环包围着。 企业界:他是,北京百老汇养生泉矿泉水销售公司、青岛百老汇广告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岛百老汇国际酒窖、青岛百老汇荷花园艺术家度假村、青岛百老汇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政治界:他是,北京莱西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商会发起人),青岛市莱西政协委员、青岛市莱西侨联副主席、青岛市家长委员会副会长。 慈善界:他是,青岛在行动志愿者爱心联合会会长(发起人)。 艺术界:他是著名左笔书法家,中国左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CCTV-2015中国十大创新书法家,中国领导干部书画院山东分院院长。 李玉刚的一生很坎坷,年幼二岁母亲去世后一直寄居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北大教授伯父家中,九岁回到青岛莱西市西军寨村上了小学。18岁初中毕业于青岛莱西马连庄台上中学,同年脱离了学生生涯,开始踏上波折的人生旅程。 1988年他初中毕业后回到北京,经人介绍到北京石油大学食堂打工,每天起早拉黑,为大学生食堂登蹬着个子没有三轮车高的板车三轮车去北京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采购蔬菜,当起了三轮车夫,他风雨不误,一干就是三年。 一次偶然机会老家的一个城管办的主任到北京看病,他们有缘相识了,看病期间,他为领导陪床,跑前跑后。看完病,领导为了感谢他,答应把他带回莱西,安排当时高大上的、年轻人做梦都想的农民合同工。领导带他回到老家莱西,临时安排在城管办的望城环卫处,等待合同指标,他在做临时工期间每天开着拖拉机粪罐车,走村穿巷为当时的望城麻纺厂、火车站等企业厕所一桶一桶地挖掘清理粪便,回忆这段日子时他说,那段日子根本没有办法过,每天不是一般的累,在环卫处拉大粪期间,臭味熏天,特别夏天,蚊蝇满罐,看着不只是恶心,而是看着害怕。一不小心溅到眼睛和脸上,甚至有的时候溅到嘴上和身上。一干又是二个年头,在期盼等待合同指标的时间,万万没有想到,天有不测风云,这个领导是癌症后期,回到老家工作还没有来的及安排就一命呜呼。同时农民合同制的指标也成为泡影。 没有办法,他借钱买了一辆二手东方红十二拖拉机,辞职干起了运输生意,拖拉机手续办好后跟随自己村的大哥张建军开着拖拉机到建筑工地拉土,当时年龄小,个子矮,铲土全部用所谓的大飘铁掀,一锨足有二十斤。在工地拉土期间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晚上跟同事住在以前北庄一个废弃的砖瓦厂,地上铺着草帘和塑料布,夏天晚上虫子老鼠经常钻到被窝里,蚊子苍蝇更不用说。吃饭一般就说清水煮挂面。 当时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的一个漂亮的幼儿教师,也是有名的村花曲翠凤,也是当初一直鼓励他帮助他的贤内助,他说,应该感谢自己的夫人,当初说实话,家境贫寒,事业潦倒,人家不但是村花而家境和事业高大上的幼儿教师,哪个时间的苦日子能够一直陪着,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说,有一次夏天开环卫处的大粪车去丈母娘家,怕丢人,把车藏在村南的苹果园,到夫人家撒谎说坐着当时高大上的大客车来的,结果要回市里到苹果园开拖拉机时摇把不见了,回到家让夫人帮忙找摇把时露馅了,当时刚认识还没有结婚,夫人四处打听才知道让村里看苹果园的老人收起来了,当时老人怕别人拿走。 采访他时,他也流泪了,说,真的不想回忆当初的情景,这都是亲身经历,没有半点虚假。痛苦难耐的日子拼搏挣扎了三四年,经过拼命的努力,积攒了三四千元钱,他开始琢磨要改变思路,他想买辆二手小面包车搞客运,当时二手破旧面包车也需要七八千,钱不够,他的好朋友崔健跟父母借了四千多,说实话,当时的四千是天文数字,他说,他永远不会忘记崔健,是崔健帮忙让他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客运生意也没有那么顺利,破面包车是七个座位,从乡镇的破土路颠簸着破车最多塞进30多人,自然破车经常坏在半路,特别冬天,西北风狂吹,大雪纷飞,坏在半路,旅客的埋怨责骂不断,没有办法自己拱到车底修车。可想而知当时的哭和泪自己强忍淹到肚子里。 上帝喜欢跟多难的人开玩笑,在他刚步入温饱问题的时候,破车不能开了,到了报废期,国家强制报废,他又一次沦落街头寻找新的饭碗。偶然遇到自己村的贵人当初好兄弟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爱军收留了他,让他为自己开车,这样他又抓到了救命稻草,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不久公司倒闭,厄运又一次砸到他的头上。 采访他时,他说,应该感谢当初的命运,感谢当初没有合同指标,如果没有当初的磨难,也没有今天。 没有了工作,怎么办?要吃饭要养家糊口,他天生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他回到北京花了一千多,买了一台386电脑,买了一台打印机,回到老家莱西租了当时威海东路审计局门卫室,一个没有厕所大的小平房干起了名片打印。当时的所谓办公区只能放开一张桌子,客人有业务要站在窗外,这就是青岛百老汇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前身,也是创业的开始。没有想到百老汇广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当时他曾经为自己定位了励志名言:做不了总统,就做广告人。现在的百老汇在当地成了最早的,最元老的,规模最大的广告公司。三十多年的创业,积累了经验和财富,先后成立了北京百老汇养生泉矿泉水公司、青岛百老汇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岛百老汇国际酒窖、青岛百老汇荷花园艺术家度假村、青岛百老汇商贸有限公司。现在他一直在北京和莱西两地奔波。还多次回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自费学习企业管理和MBA。 李玉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商人,他赚钱不忘慈善。2009年,在莱西出资100多万元创办了山东唯一一家“胶东昆虫博物馆”,无私捐献给莱西实验小学,为当地的科普教育和学生教育及旅游业做出了贡献,中央电视台和山东卫视、半岛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做了新闻报道。 他为青岛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捐助价值60多万的激光电视。 2006年9月,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到莱西采访,得知他的事迹后,张主任与他做了长达3个小时的访谈。访谈中得知他有一个愿望,就是想自己出钱,免费把当地的土特产推到北京,领导特别支持他的公益心,一心想着老家和农民。在山东电视台播出时间很紧的情况下,为他量身定做了一台栏目《山东名优特产擂台赛》每周日晚上挤出50分钟时间播出。他成立60多人的剧组团队,负责前期组织、策划、导演、拍摄工作,所有费用他一个人掏腰包。让老家农民免费上电视做广告,打擂台,通过栏目宣传,让山东的特产顺利进驻北京。 2008年,经青岛市300多志愿者推选他为“青岛在行动”志愿者爱心联合会会长,多年来该公益组织赞助孤儿院、关爱孤寡老人、援助灾区……用一颗颗感恩的心帮助更多的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他的公益心和企业规模的加大,他2009年被推荐进了政协,做了一个光荣的政协委员。 2009年3月,莱西人大政协两会胜利召开,他代表莱西市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向政府提案,在北京筹建“北京莱西企业商会”目的是为了北京莱西人抱团发展莱西地方经济,为了更好的利用北京老乡的资源,同时也为了架起北京莱西人与莱西老家感情的桥梁,落实国家领导人一直提倡企业互帮互助,报团发展大力发展企业商会的主张。 两会结束后,工作人员很快将提案递到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吴永利手中,吴主席审阅后高度重视,将提案交到当时市委书记王久军手中,王书记看后会马上召开办公会,最后研究决定将提案交由吴永利主席协调相关部门,并亲自督办。 2009年4月6日下午三点政协办公室秘书处打我电话,说吴主席在莱西市行政办公大楼政协会议室约见我他座谈,当时不知内情的他有点发蒙,简单的一个政协提案,会引起领导们们的这么重视。挂了电话,他简单收拾一下,匆匆忙忙赶到领导会议室。见到了刚刚卸任不久的政府常务副市长,接印政协副主席的吴永利主席。说实话,一个体户,从来没有见到这么大的领导,心里有点忐忑不安,硬着头皮,向领导做了汇报。没有想到,到了他的办公室,人家不愧是领导,先来拉家常,后边慢慢开始谈工作,感到很亲切。他听了汇报和想法,感觉想法很好,并且也转达了王久军书记的对这件事情的想法和建议,让他提前做好准备,随时出发,亲自到北京陪他一起做个调研,并决定马上动身去北京与北京部分老乡座谈,征求他们的意见。 2009年4月15日上午九点,他接到政协办公室电话,说吴主席约我明天一起去北京,当时接到电话后又是惊又是喜,惊的是没有想到政府领导对提案的重视,喜的是重任要压在我的肩上,但是,也有了压力和负担,说实话,心里也在犹豫,万一做不好怎么办?这可不是小事,当初主席座谈时就说过,北京莱西商会筹备了二十多年没有成立,而他,一个文化不高,水平也不高的人能撑起来吗?后来一想,事情已经这样,没有退路,破釜沉舟,必须硬着头皮死撑。电话挂掉后,他洗了把脸,让大脑清醒了一下,然后摸起电话给在北京大学做教授的大伯打了个电话,把前前后后的情况给他说了一遍,没有想到伯父为他打足了劲,并且一再承诺,到北京来吧,来了就住北京大学,帮助联系老乡,答应明天晚上陪主席到京,他负责召集联络老乡,也承诺,如果没有地方办公可以在北京大学他的办公室挤一下。 放下电话,心里有了一点点的底气和信心。然后开始做老婆的工作,一开始夫人说实话,极力反对,说,自己的公司产业扔了,政府不但不发工资,还要个人承担费用,夫人感觉不可以,经过硬泡软磨,终于答应先去试一下。 第二天早上六点,我陪同吴永利主席从青岛流亭机场飞抵北京机场,晚上经伯父协调宴会安排在北京大学南门的一个土菜馆,他约了20多位在北京工作的莱西老乡,记得很清楚,哪天我跟吴主席因为堵车,到酒店已经很晚,凑巧,伯父也有事晚到,我陪主席到房间后发现已经来了十几位,他们见我们推门进去,一种冷漠和孤立的眼神看着我们,没有人说话,他们之间看的出来,应该都不认识,也不认识我们,我给主席找个椅子刚坐下,伯父推门进来,我起身把吴主席介绍给他认识,然后坐下,他把老乡从头介绍了一圈,大家很惊讶,一种亲情和乡情突然间爆发,老乡们打破了冷漠尴尬的场面,语言突然爆发,说实话,当时乱了套了,相互打听对方老家哪里,工作在哪里?爆发的语言就发生在一刹那。大家相互问候后,吴永利主席代表市委书记把事情的起因和想法向老乡们传达了一下,老乡们听说要成立北京莱西商会,成立莱西人自己的组织,一下子砸了锅,好多人流泪了,其中一位交通大学的老教授今年60多了,向吴主席倾诉了自己的心声,告诉吴主席:“自己在北京工作近40年了,一直梦想在北京能有老家的联合会,据说二十多年前就有人要筹备,一直期盼着,可是不知为什么一直到今天也没有挂牌,听说您亲自挂帅督办,这真是件大好事,他说,莱西在北京工作的有一千多人,国务院、中央办公厅及各大部委都有,如果真能成立联合会,将莱西与北京的资源共享可以建立很好的平台。”吴主席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鼓舞,被他们那种思乡的心情和关心老家发展的态度感动了。座谈结束前向工作在北京的莱西人承诺: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一定要把组织成立起来,为市委、市府及北京的老乡做一个多年以前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当场宣布安排我留在北京,负责联合会的筹建工作。在北京我陪主席调研了二天,感觉势在必行,嘱咐我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成立,他说,如果你有能力把大家召集联络好挂牌成立,我亲自到市委书记哪里为您夸功。最后指示三年时间,必须搞定。 2009年6月3日,我正式撇家离舍,风尘仆仆到京,展开了长达三年的筹备联合会的工作。 到北京后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没有预计的那么简单。一个人初来乍到,独来独往,没有一个兵,没有一个助手,又没有资金,没有办法自己掏腰包租房子置办办公用品。在走访中遇到莱西老家的一个大老板,现在也在北京发展,他一边给我泼凉水,一边带点讽刺的口语说:你趁早别胡闹了,比你有文化、有本事、有实力的人多了,20多年别人没办的事,你一个进京就找不到北的人能办了,太高估自己了吧。再说你办成了对你有半点利益吗?是的,我一没有经费,二没有关系,在北京的确寸步难行。但是就因为别人的冷眼激发了我必须走下去的决心,我也知道:现在社会很复杂,成功了有人要嫉妒,失败了有人看笑话。我肩负着老家70万人民的嘱托,肩负着北京1000多老乡的期盼,知难而进,舍家离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开展工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得到百分之百老乡的大力支持,好多老乡被我感动了,听说要筹建企业商会,他们也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帮忙策划,帮忙联络,慢慢的得到了大家的拥护。 记得在联系国家发展委处长时,她也坚决支持,后来在联系中得知她们家竟然离我住的地方很近,差不多五六百米的距离,她知道我一个人进京筹备商会不容易,她为我鼓劲打气,她命令我,每周五晚上必须到他家吃水饺,并且每次必须让她的老公和她的大哥陪我喝上几杯,老乡的亲情,三年当中没有停止,她的家几乎成了我自己的家,这就是北京的莱西人。 记得进京一个月后,一次我又联络20多人晚上在一家酒店聚会,先前都没有提前说明各自的身份,到齐后大家没有语言的交流,都用陌生的眼光或多或少的交流几句。开席前我向大家宣布:今天晚上是莱西老乡一块聚会,大家都蒙了,觉得不可能的事情,20多老乡突然间坐到一起吃饭,那好象只有在老家才有的场面。后来大家自我介绍后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有一种压不住场的感觉,像困在山坡上的一池水,突然决堤,打开了话匣子收不住了。 聊天中得知竟然有工作在一个部委而且同住一个楼的莱西老乡十多年竟然不知,是呀,一个部委几千人啊。最让人兴奋的是部队的一个领导跟铁道部的一个领导同在一个办公区办公,并且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出生时辰竟然不分上下。那天晚上的场面又一次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在场的所以老乡,看到老乡那种真实的乡情好像两块带有正负磁性的磁铁碰到一块紧紧的碰撞在一起。 在北京筹备商会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来我真正真正体会到为什么20多年了,商会一直没有筹备好的原因。在北京可不是在济南或青岛,国家最高机关及各大部委莱西人也很多,但是级别都很高,起初我有点担心,人家那么大的领导那么高的级别,跟人家联系不会碰壁吧。经过实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每拨通一个老乡的电话,对方不管多高级别,无论是国务院的,还是中央办公厅、还是军委的老乡只要一听要筹备莱西商会他们都大力支持,双手赞成。 记得2009.8.13日,经过多次联络,北京莱西老乡已经登记在册的大约三百多人,并且居多是国家机关和部委领导,经过当时工作在北京,帮助出谋划策的北京商会现在的会长麻一铭等前辈策划,提出应该先成立商会班子和商会办公室,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正规,经过几个热心老乡商量,麻一铭董事长慷慨解囊,在筹备期间所有用车都有他来负责,并且电话安排车队队长从明天开始一辆豪华奔驰商务车和一辆霸道吉普马上到位,并且安排司机靠上。工作在山东省驻京办的处长当机立断协调当时的湖南驻京办的湘都宾馆,免费拿出一层楼用于商会办公,后来才知道,其实一千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并不是免费,是处长个人把费用垫上的。工作在铁道部的莫大哥董事长也自己请命,所有莱西老家到北京看病就医,走亲访友的老乡吃饭住宿所有接待费他掏自己腰包来承包。感动啊!这是在全国政治文化交流中心的北京啊!吃饭住宿可以说贵的要人命啊!工作在日资企业的于福功总经理和自己开公司的张大卫总经理也爽快接受了办公室主任和秘书处主任工作,答应负责召集联络莱西老乡聚会活动。还有工作在北京大学的李士信教授和工作在中国书法研究院的院长也承担起商会外联筹备工作。还有工作在国务院、中央办公厅中央领导身边的老乡、还有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海关、公安部、军委等很多热心老乡纷纷伸出热情洋溢的双手,还有一个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小姑娘也很感动,她课外做起来商会秘书,负责起草各种文件和编写资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浩浩荡荡的商会筹备框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有了一个基本轮廓。在大家的建议下,我个人担当商会秘书长,负责全面工作。 简单的协调会结束,我亲自起草了寻亲启示,在北京各大媒体自费寻亲,内容如下: 我们都是来自人杰地灵的青岛莱西。我们为了各自的理想,又相聚到了同一个故乡—北京。父母的牵挂、妻儿的期盼、朋友的关心,让我们增添对故乡无限的思念。身在异乡,总有一种情绪在内心涌动,总有一种情怀不时触动着内心。我们的相聚,拉近了你我的距离,不再陌生,这就是乡情。因为是同乡,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因为是同乡,我们倍感亲切;因为是同乡,我们更坦诚。也让我们搭建起北京—莱西两地商贸、文化和社会交流桥梁,为莱西的经济崛起添砖加瓦。 成立北京莱西商会是北京莱西人几十年前的梦想,我们即将把梦想变为现实。所以我们提倡成立北京莱西商会,将为生活和工作在北京的莱西老乡提供一个聚会、联络感情、相互交流、互助互惠、发展共赢的平台,成为一个同乡共同体,打造一个“感情交流、资源共享、团结互助、共谋发展”的平台。为把我们的莱西商会顺利而且快速的建立、组织起来,期待老家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与参与。 本老乡会为非赢利性质,经费来源为自愿捐赠。商会先成立筹备委员会,由筹备委员会起草章程和各种制度,再由筹备委员会建立组织机构。商会所有工作人员的一切工作都是义务付出,无任何报酬,且均为业余兼职。 老乡们,我们需要你们的参与和帮助,同时更需要全体莱西老乡的共同努力。加入我们莱西人自己的组织吧!我们的团体会因为你的加入而更有力量! 经筹委会研究决定,北京莱西商会拟定于2010年8月在北京成立。 据不完全统计莱西在北京大约有一千多人,现在登记在册的已有三百多人,请老家人协助提供您们在北京的亲戚朋友的联系方式,按照以下格式提供联系方式以便制作通讯录: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单位、职务、老家所在地、联系方式。 寻亲启示发出后当日,电话铃一直不断…… 2009.8.13上午九点,我拨通莱西统战部吴永利部长电话,把商会筹备情况和进展向老家政府做了一下汇报,吴部长建议马上可以推选商会班子成员,便于商会以后的推进。他对前期的预备工作给予了肯定,并且代表市委书记王久军向大家问候。通话中他透露出政府财政吃紧,费用自筹,说实话,当时心里凉了一半,本来以为老家政府能够帮忙解决一下经费,结果一票否决。挂完电话召集临时班子成员在麻一铭同志公司会议室正式召开了临时会议,会议由我负责传达了老家政府领导的想法,大家也很理解,一致通过办公费用一人拿出二万,短短的一个临时会议凑齐十二万,又一次被老乡们感动了。会议中讨论了班子成员推荐,大家一直通过推选当时在北空工作的张曾年为会长,麻一铭副会长,我也被推选为秘书长,其他人全为副会长,各付其责。会后我联系了张曾年同志的电话,结果出人意料,他因为工作特殊,不宜兼任会长一职,事情又进入进退两难的地步,第三天马上重新组织临时会议,最后全盘考虑大家现在的工作方便程度推选麻一铭为会长。 经过半年的筹备,2009年12月18日晚上北京西国贸五星级大酒店庄严的会议室灯火通明,具有纪念意义的商会筹建委员会成立了。莱西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吴永利、韩国国务总理秘书长,首尔市副市长卓秉伍等领导到会祝贺。筹备会结束后,商会从此筹备工作走上了正规。 2010年6月2日接莱西市委办公室电话,说莱西市委书记王久军,市委常委市委办公室主任王宝善,副市长张升山等领导到北京要看望大家,接到电话后马上跟会长汇报,会长在山东省驻京办西楼会议室召开接待会议,最后由军委老乡和中央办公厅老乡负责协调国家级接待中心--京西宾馆,京西宾馆是国家领导人接待中心,不对外营业,经过层层报批,宾馆终于答应给安排接待。 2010年6月3日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京西宾馆来电说,刚接上边通知,为了纪念六月四号,所有接待必须取消,这突如其来的电话把我们搞得特别紧张,马上汇报给会长,会长又马上召集召开临时会议,最后由中央办公厅和军委的老乡再次向上级部门报批。说实话,市委书记到北京我们很重视,最终的努力,批复成功。 6月4日王书记晚上在京西宾馆看望筹委会成员,对筹备工作给予极高的评价,并与商会领导班子座谈。晚宴结束后我们邀请莱西市委书记王久军在中央军委西楼接待室为北京莱西人泼墨题词。 2010年10月7日经过一年半的筹备北京莱西人联合会、北京莱西商会终于在沉寂了二十多年在西国贸大酒店揭牌了,莱西老乡一百多人欢聚一堂共叙乡情。吴永利主席受市委、市府委托向大会致了贺词。 2011年4月,麻一铭会长建议,商会应该有自己的会刊和北京莱西人通讯录。经大家协商,委派我负责材料收集和编纂工作。我觉这是好事,就答应了组织的安排。结果,是很让人头痛,谁来采稿?谁来排版?一期三万的印刷费谁来承担?一切的一切需要我来协调,我来想办法解决。 没有办法,一个电话打回了老家同学求助,同学承担了印刷费,又帮忙推荐文化局一个才女叫姜蕾蕾,同学说她文章写的不错,可以让她帮忙写稿件。我要了姜主任电话打了过去,姜主任听了我的介绍很是热情,她也在电话中帮忙出谋划策,后来她说,她对写歌作词比较专业,她帮忙推荐文化局一个叫王荣的女作家,说王蓉肯定能够胜任主编工作。我又联系王荣,王荣作家也是很热情的接受了这个重担,但是她也有自己的困难,她说,局里有规定,不可以兼职,不可以工作时间干别的,最后她自己给自己加了压力,她答应我,利用晚上和休息日以电话采访和面对面采访的工作模式来完作业。 记得一次周末,我提前约好莱西老乡工作在北京空军司令部张曾年参谋,联系王荣作家到北京采访,没有想到,采访前一天,王荣突然来电话,自己重感冒,在医院。这个电话打的我很是麻烦,北京这边参谋长在等着,部队领导都很忙,约了半个月才定好时间,而她又病了,怎么办?放弃?没有办法,我又硬着头皮给远在莱西的王荣通了电话,把情况说了一下。没有想到,她听了电话竟然说感冒没有问题了,可以出发。我的心落了下来,当时也没有多想。 第二天,她坐火车到京后我第一次见到了王荣女士,她脸色苍白,一看就是带病难受的样子,原来她其实感冒并没有好,带病赶到了北京。感动啊,这就是我们的莱西人的纯朴和热情。 经过二个月的努力,由市委书记王久军题写书名,莱西市市长孙利国题写贺词的商会会刊《莱西人》杂志终于创刊发行。 孙市长在贺词中写到: 在这万物吐绿、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莱西商会会刊——《莱西人》与大家正式见面了。会刊的创办,标志着广大商会会员从此有了沟通联系的平台,开启了商会发展新的里程碑。在此,我代表莱西市委、市政府和73万家乡人民,向《莱西人》杂志的创刊,表示衷心的祝贺! 长期以来,广大老乡发扬莱西人民聪明勇敢、敢于吃苦的精神,锐意进取、奋力打拼,在异地他乡求学创业,历尽艰辛困苦,许多人事业有成,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家乡增添了绚丽光彩。同根相牵,血脉相连。广大老乡胸怀回馈家乡、振兴莱西的拳拳之心,身在异地、心系莱西,时时牵挂家乡父老,念念不忘回报故里,在莱西商会的协调组织下,或回乡探亲访友,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或积极对外推介家乡,为莱西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或慷慨解囊,支持家乡兴办公益事业;或投资兴业,以实际行动报效桑梓,成为家乡发展的强大助力。借此机会,我代表莱西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实施,莱西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迈出新跨越,实现新目标,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广大老乡的大力支持。只有让所有在外的老乡了解莱西、熟悉莱西,才能为莱西的发展凝聚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力量。《莱西人》杂志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应运而生,以服务企业、促进发展为核心理念,必将成为家乡人民与外地老乡沟通交流的新载体、精诚合作的新平台、情感续接的新桥梁,在莱西建设发展中一定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真诚地祝愿《莱西人》杂志越办越好,也感谢会刊创始人麻一铭和李玉刚,真诚地希望老乡们珍惜乡情、互帮互助,与73万家乡人民共创事业新辉煌,共谱人生新篇章,共塑莱西新形象! 商会成立大会,莱西市政府及各地莱西人组织纷纷发来贺电表示祝贺。 2011年1月16日,北京莱西商会2010年年会暨2011年新春团拜会在山东省驻京办事处成功举行。莱西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吴永利、商会会长麻一铭、副会长兼秘书长的我及各位领导出席本次会议,做了重要发言,在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部委及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莱西老乡15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吴永利副主席受莱西市委、市政府的委托向老乡们做了2010年莱西市政府工作报告,简要介绍了2011年政府规划纲要,让在京生活和工作的莱西老乡们及时了解家乡大事。会长麻一铭、副会长兼秘书长的我均作了发言,汇报了此次会议的承办情况。 聚会在一片欢乐友好的气氛中进行,老乡们积极交流,畅所欲言,纷纷表示要尽己所能为家乡的社会和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1年2月5日莱西市委、市政府领导在豪邦度假举行了北京莱西人首届春节团拜会,出席团拜会的有工作在北京的国务院、中央办公厅及各大部委和工商企业的莱西老乡,莱西老家领导特别重视这次座谈会,记得当时莱西市委秘书处和政府办跟我很多次电话沟通,商量座谈人员和活动流程。最后决定由莱西市市政府一把手市长孙利国带领所有莱西籍的三个副市长王志强、王任臣、张升山和统战部部长吴永利、政府办公室主任吴昊参加座谈。我陪同北京莱西商会会长麻一铭,上海、天津,大连,济南等企业商会筹备人员150人参加座谈,除了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老乡也邀请我参入别的地区企业商会筹建。市长、副市长、会长和我做了发言和经验汇报。 商会成立后,也就是2012年5月,接到青岛驻京办和青岛市委办公厅电话,办公厅领导在电话中说,张新起市长到北京青岛驻京办调研中得知,青岛市各区,包括青岛市在北京竟然只有莱西成立了企业商会,张市长对此给予莱西市政府很高的评价。调研中强调,青岛驻京办马上准备材料,上报国家民政部,报批成立北京青岛企业商会,借鉴北京莱西商会成功的经验。为此,青岛驻京办领导三次约见我让我帮忙策划北京青岛商会的筹备方案。 2012年7月,吴永利部长落实了他曾经的承诺,向政府为他请功,把他三年来在筹办北京莱西商会期间的一些事情做了汇报,经莱西市委办公会研究决定授予他莱西市侨联终身副主席光荣称号。 在筹备企业商会的三年中,李玉刚忍着寂寞,重新开始左笔泼墨练习写书法,他也拜访了一些社会名流,本来从小喜欢。笔练书法的他,三年中进步很快。 书法为媒拢四方 他多次被中国艺术头条和水墨中国报道。书法艺术的魅力成为他广交朋友的名片,既打造了他个人的品牌,又扩大了商会的社会知名度。 他的幼年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著名书法家伯父家里度过,多年受北大文化的熏陶,受北京大学教授大伯的影响,拜访过中国书法泰斗欧阳中石,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王元军,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临摹清代江南八怪排名第一的左笔书法大家高凤翰的作品,捕捉到了书法的灵感,他被尊称为中国左笔书法第一人,中国左笔书法怪才。他自创的左笔书法平安“福”和万岁“寿”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福。他三次登上2016央视春晚,左笔泼墨向全世界华人拜年。 他苦学勤练左笔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蝌蚪体,大头小尾,神灵神现。他的右笔书法软化圆润,饱满浑厚,左笔书法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同存,书画浑然一体。 采访他的书法艺术成功经验时,他说:其实成功的经验很简单,时间+苦练。他说,好多朋友闲聊时开玩笑说,一声霹雳,蹦出一个左笔书法家,殊不知他默默无闻苦练了二十多年,没有出名时大家都不知道。他说,书法不是杂耍,关键是要有真功夫。 不同朝代、不同字迹、不同形式的“寿”字书法,构成了中国历代书法史上的一大奇观。而在众多的寿字中,左笔书法家李玉刚的左笔“寿”字尤为独特,耐人寻味,堪称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年迈85的国际收藏大师噗祥云又对左笔自创平安福给予点评,并且就左笔书法创新“平安福”给予很高评价。 李玉刚的“左笔书法”以自创大头小尾创蝌蚪体为常见 !左手写书法,不论真草篆隶 ,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他从晋唐入手,上溯汉魏,帖碑互练,忘寝废食。初时幼拙,不耻不问,并以“岁月如流,不断创新”自勉。凡三十余年孜孜不倦。在书风上从早期追求的“顺、熟、巧、正”一改为“逆、生、拙、奇”。达到了“巧拙互用,拙茂巧稳,逆中有顺,似奇反正”的艺术效果。尤其到了青年,作书更具节奏感,抑扬顿挫,干湿自然,运笔快而不滑,迟而不滞,书虽止而势犹未尽。喜取逆势,若逆水行舟,奇拙互生,具有下笔随意,章法美观,挺拔雄健,凝炼遒劲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书艺风格。 2010年赴日本举办个人书展并获成功,名声大振。2012年应邀去美国观摩西方艺术并与华裔美术书法界人进行艺术交流。对其书作的成就尤其革新精神评价甚高。他的作品广为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所收藏,并大量刻碑以长期陈列。 2015年6月,经过中国左笔书法家协会专家评审团半年考察和评选,被聘为中国左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15年7月26日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举办《墨香·别恙初心》书画邀请展,李玉刚的作品应邀参展。 2015年8月,吉林工商联企业商会为300个工商企业会员每人有偿预订左笔书法作品3副,接下了900副作品订单。 2015年10月,由水墨中国名家工作室联合北京中轩国际拍卖共同主办的百位国画名家精品力作拍卖会在京举办,其中,左笔书法家李玉刚《语录》书法作品受到了企业、收藏家们的广泛关注与喜爱,在经过十多轮的竞价后,最终以5万元的价格成交。 2015年9月,应中国左笔书法家协会邀约,他出版发行中国第一本左笔书法爱好者临摹字帖,为左笔书法爱好者提供学习方便。 2015年10月25日,国家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审批通过在山东设立中国领导干部书画院山东分院,中国乡协艺术发展中心青岛创作基地,中国书画艺术家联合会青岛分会,李玉刚被特聘院长,被《华夏丹青》杂志选为封面人物。12月28日,CCTV聚焦品牌栏目、华人频道、全球好书画网等多家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好品牌2015年度十大艺术人物榜评选活动,经过网络平台投票,李玉刚以总票12万票成功入选全国十大创新书法家。 2015年11月,3次应邀参加2016央视春晚电视节目录制,3次泼墨向全国人民拜年。 2016年7月他的左笔书法引起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领导的重视,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他的全年十二福被印刷成建国六十五周年纪念邮票珍藏册全国首发,首发式在中央军委沙河培训基地会议室举行。 他告诉记者说,他喜欢做不靠谱的事,把不靠谱的事,做的靠谱了, 就是最靠谱的人。走自己的路,让不靠谱的人说去吧!他说现在社会很浮躁,做的靠谱了,有人嫉妒,做的不靠谱了,有人挖苦! 2016.6月接到中央电视台《央视直通车》《歌舞争霸》《百姓春晚》总导演赵洪涛的高薪邀请,参入栏目策划工作,负责三个栏目节目运营,负责全国优秀节目推选工作。新的不靠谱的事情又一次向他挑战!希望他的人生、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