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法研究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香港书法研究院 首页 李玉刚 查看内容

中国福文化研究与探索

2024-11-23 12: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8| 评论: 0

作者:李玉刚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福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贯穿古今,熠熠生辉,深深扎根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福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远古时期,那时人们面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渴望风调雨顺、衣食无忧,便萌生出对“福”最初的祈愿。随着社会的演进,商周时期,“福”字开始出现在甲骨文等古老的文字记载中,其字形寓意丰富,象征着祭祀求福等活动。到了封建社会,福文化更是不断丰富拓展,上至皇家下至百姓,都将对福的追求融入到各类礼仪、民俗之中,如宫廷中的祈福盛典,民间过年时张贴福字等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福文化的内涵

福所涵盖的内涵极为广泛,它包含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福之说。长寿意味着人们期盼拥有健康长久的生命,得以尽享人间岁月;富贵体现了对物质富足以及身份地位尊崇的向往;康宁是希望身体康健、内心安宁,远离病痛与灾祸;好德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秉持善良、正直等美德也是福的一种体现;善终则是期望人生走到尽头时能安详平和地离去。此外,福也蕴含着家庭和睦、事业顺利、子孙满堂等诸多美好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全方位的憧憬。


福文化在民俗中的体现

在民俗领域,福文化无处不在。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张贴福字,有的还特意将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这一简单的举动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福气满满的殷切期盼。除夕夜守岁,也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共同祈愿新的一年能收获满满的福气。而像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人们也会通过包粽子、赏月等活动,在团圆和传承传统的氛围里感受福的韵味。还有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中,处处都有与福相关的讲究,比如婚礼上的各种吉祥话、祝福词,都是福文化在民俗中的生动映照。

福文化的艺术呈现

从艺术角度来看,福文化有着多样的展现形式。书法领域,众多书法家挥毫泼墨,书写出风格各异的“福”字,或苍劲有力,或飘逸洒脱,成为极具观赏性的艺术作品。绘画中,常以寓意吉祥的蝙蝠、寿桃、牡丹等元素来表达福的意境,这些画面色彩斑斓、构图巧妙,传递出美好的祝福。在传统的剪纸艺术里,巧手的艺人能剪出形态万千的福字和各种福相关的图案,贴在门窗上,为生活增添一份喜庆的福气氛围。还有雕刻、刺绣等工艺中,福文化也以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针法等展现出来,让福变得可视、可触。

福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福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是凝聚民族情感的纽带,让海内外中华儿女在共同的文化认知下,感受到浓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福文化也融入到现代商业等诸多领域,各类带有福元素的文创产品深受人们喜爱,不仅传播了福文化,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福文化所倡导的积极美好的生活理念,时刻提醒着人们珍惜生活、追求幸福,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

福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春节是福文化体现最为集中的节日。家家户户张贴福字、倒贴福寓意“福到了”,人们守岁祈愿新一年福气满满,长辈给晚辈发红包也饱含赐福之意,各种拜年祝福语更是传递着对亲友新岁有福的美好期盼,福文化让春节充满喜庆祥和、福气萦绕的氛围。

元宵节:这一节日里,花灯上常绘有福字或蝙蝠(谐音“福”)等象征福运的图案,人们赏花灯、猜灯谜的同时,也在感受福文化带来的美好,祈愿生活幸福如意,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

端午节:虽然主要围绕纪念屈原等展开,但像挂菖蒲、艾叶等习俗,也有着驱邪避灾、祈福安康的内涵,体现人们借传统习俗求福的心理,让端午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融入福文化元素。

中秋节:中秋是团圆佳节,一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本身就是一种福气的体现。而且在一些传统的中秋民俗活动、月饼包装等方面也会融入福字、吉祥图案等福文化元素,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美满、福泽深厚的向往。

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其目的之一便是祈求消灾避祸、健康长寿,契合福文化中“长寿”这一福的内涵,表达人们对福寿安康的追求,丰富了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福文化故事拾趣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福文化犹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串联起无数精彩故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福”字倒贴的由来

相传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有一年的除夕,朱元璋微服出巡,想要看看百姓们过年的景象。当他走到一处市集时,瞧见许多人家都张贴着大红的“福”字,喜庆氛围十分浓厚。然而,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朱元璋见后十分生气,觉得这是大不敬,当下便要派人去惩处这家人。这时,一旁的马皇后赶忙劝阻,笑着对朱元璋说:“陛下,这家人可是知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呀,这是‘福到了’的意思,是在迎接您这位福泽天下的君主呢。”朱元璋一听,转怒为喜,不仅没有责罚那家人,反而还赏赐了些财物。从那以后,人们便将“福”字倒贴,寓意福运降临,这个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成为福文化里极有意思的一段佳话。

汉武帝挂福求寿

汉武帝刘彻一生渴望长生不老、永享洪福,对福与寿的追求十分执着。听闻在遥远的海上有仙山,山上住着神仙,神仙那里有能让人延年益寿、福泽深厚的仙药。于是,汉武帝多次派人出海寻找仙山、求取仙药,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派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出海的故事,虽然最终未能如愿寻得仙药,但这一行为充分展现了古代帝王对“福”中“长寿”这一要素的强烈渴望。不仅如此,汉武帝还在宫中时常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将写有祈福话语的帛书悬挂于高处,祈求上天赐予他福寿安康、江山永固,宫廷上下也因此弥漫着浓厚的福文化氛围,影响着当时整个社会对福的崇尚与追求。

苏轼与“五福”之德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却始终秉持着福文化中“好德”这一内涵,以乐观豁达的心境面对生活。苏轼在任地方官时,积极为百姓谋福祉,兴修水利、开办学堂,哪怕自己生活困苦,也心系民众的幸福安康。他常说“吾心安处是吾乡”,认为内心的安宁、品德的高尚就是一种福分。在与友人的书信往来、诗词唱和中,也常提及“五福”,以“好德”劝勉自己和他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从自然山水、文学创作中寻得生活之福,享受人生乐趣。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和对福文化的践行,影响了身边许多人,也让后世对福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白福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在于品德修养所带来的精神之福。

文成公主入藏携福

唐朝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这一历史事件背后也蕴含着福文化的传播。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了大量中原的物产、书籍、工匠以及先进的技术,这些对于吐蕃来说,无疑是一份份珍贵的“福礼”。她将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纺织工艺等带到了吐蕃,让当地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足,促进了吐蕃地区的繁荣发展,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气。同时,文成公主的和亲之举也维系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和平友好,让两地的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这何尝不是一种福泽呢?她就如同一个福文化的使者,将中原的福文化传播到了遥远的边疆,书写了福文化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篇章。

这些古代的福文化故事,或源于民间,或发生在宫廷,或在文人雅士之间流传,它们生动地展现了福文化在不同层面的体现,也见证了福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深厚的根基与广泛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世界各地的名人对中国福文化的理解

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1271年,他来到泉州,被这座城市展现出的完备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文化态度所震撼,泉州作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也让他见证了中国福文化中蕴含的开放与包容。

日本真言宗开山之祖空海法师:公元804年,空海法师因乘船遭遇暴风雨漂流至福建霞浦赤岸后登陆。在福州期间,他对唐朝的茶艺、文化等产生浓厚兴趣并深入研习,回国后创立真言宗,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备至也体现了对中国福文化所依托的深厚文化底蕴的认可。

厦门大学教授潘维廉:作为福建省第一位持中国绿卡的外国人,他从遇见厦门到爱上中国,成为中国蓬勃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他通过写书、拍摄短视频等方式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其中也包含了对中国福文化的介绍,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美国“鼓岭之友”穆言灵:其家族三代与福建有着深厚缘分,她和丈夫都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还原历史,创立鼓岭英文网站,成立“鼓岭之友”组织,促进中美两国民间情谊,也让美国更多人知晓和感受到中国福文化中蕴含的友好与和谐。

阿塞拜疆小哥阿齐兹:2024年11月11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上,阿齐兹收到中国角赠送的福字后,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真是神圣、美丽、又富有灵性”,表达了他对中国福文化的赞美和欣赏。


中国福文化对各宗教的影响

中国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厚,它不仅深深扎根于民间社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在诸多宗教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与各宗教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丰富着中国的文化图景。

对佛教的影响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便不断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福文化也渗透其中,对佛教的教义阐释、仪式以及信众的观念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影响。

在教义阐释方面,佛教强调因果报应、修行解脱,而福文化中对“善有善报、福泽深厚”的理念与之产生了共鸣。佛教倡导众信徒通过积德行善来积累福报,如慈悲为怀、布施助人、持戒修行等行为都被视为是种下善因,日后便能收获福报,获得解脱或往生善处的机缘。这种对福报的重视,让福文化里积极向善的内涵与佛教修行的理念紧密相连,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举,以追求心灵的安宁和福慧的增长。

从佛教仪式来看,一些重要的佛教节日和法会活动中也融入了福文化元素。比如在农历新年时,不少寺庙会举办祈福法会,信众们纷纷前往寺庙上香、礼拜,祈求新的一年里福运亨通、平安顺遂。寺庙中也常设有写着各种吉祥话语、福字的匾额、条幅,营造出浓厚的福文化氛围,让前来参拜的人们在庄严肃穆的宗教场所中也能感受到世俗福愿的寄托,增强了佛教与普通民众生活的关联性,使其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和亲近。

对于佛教信众的观念而言,福文化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寄托。信众们在修行之余,会将生活中的点滴顺遂、身心的康宁等视为福报的体现,以更加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相信通过持续的修行和积累善德,便能让福泽绵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佛教所倡导的在尘世中保持正念、安住内心的精神追求。

对道教的影响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与福文化的渊源更为深厚,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独特的文化景观。

道教的核心教义包含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以及顺应自然、利物济人等理念,福文化中的“长寿福”“康宁福”等内涵与之高度契合。道教主张通过炼丹服药、养生修炼、积功累德等方式来达到延年益寿、超凡入圣的境界,而这些行为本身在福文化视角下,就是在为自身和他人谋求福分。例如,道士们为民众举行斋醮科仪,其中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祈福禳灾,帮助人们祛病消灾、祈求风调雨顺、家国平安,这既是道教济世度人的体现,也承载着福文化中对幸福生活的祈愿。

在道观建筑与装饰上,福文化元素处处可见。道观的大门、殿堂等处常绘有或刻有福字、蝙蝠(谐音“福”)、仙鹤(象征长寿、祥瑞)等图案,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元素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充满福气与祥瑞的神圣氛围。同时,道教经典中也不乏对福的描述与宣扬,鼓励信徒秉持正道、多行善举,如此便能感召福运降临,使得福文化在道教的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得以不断强化,成为道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等教派)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基督教传入中国后,虽然有着自身独立的教义体系,但在与中国本土文化长期接触融合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福文化的影响。

在传教过程中,传教士们发现中国民众对福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追求,为了让基督教教义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他们会借助福文化的一些表达方式来阐释基督教中关于上帝恩赐、蒙福得救等观念。比如,将信仰上帝、遵循教义视为获得上帝赐福的途径,把上帝的爱与眷顾类比为人们所期盼的福泽,使原本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基督教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民众熟悉的福文化产生了呼应,帮助部分信众更好地建立起对基督教的认同感。

在教堂的活动以及一些基督教文化宣传资料中,也会出现具有中国福文化特色的元素,像在特定的节日活动里,用中文书写带有“福”字的祝福语进行展示,或是在一些讲述基督教故事的插画中融入福文化里象征吉祥美好的图案,这种融合的尝试意在拉近与中国信众的距离,让基督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尊重本土福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播和发展。

对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伊斯兰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它秉持着劝善戒恶、敬畏真主等教义,与福文化同样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伊斯兰教的信仰实践中,穆斯林们通过遵循教义、履行宗教功课,如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等,来表达对真主的敬畏和顺从,同时也期望获得真主的喜悦与恩赐,这种恩赐在一定程度上与福文化中的福泽概念相呼应。穆斯林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关爱邻里等行为,既是伊斯兰教教义要求的善举,也契合福文化中“好德”能带来福分的观念,展现出宗教信仰与福文化在引导人们积极生活、奉献社会方面的共通之处。

在一些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期间,人们相互祝福问候,虽然有着本宗教独特的祝福语,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的期盼同样与福文化的核心内涵相符。而且在部分清真寺的建筑装饰上,也会融入一些符合伊斯兰教教义且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元素,这些元素在文化寓意上与福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所关联,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福文化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相互映照的文化态势。

总之,中国福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影响力,渗透到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宗教领域,各宗教也在与福文化的交融互动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拓展传播路径,共同为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绚丽多彩且相互关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福文化如何传承与弘扬

中国福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与向往,它如同一座璀璨的文化宝库,亟待我们去深入挖掘、传承,并让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尤其要让我们的孩子对它产生浓厚兴趣,使其在新一代心中扎根、发芽。以下是一些能够助力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

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是孩子们接受知识、塑造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将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讲解“福”字的起源、演变,分析古文中与福相关的诗词、典故,让孩子们感受福文化在文学领域的深厚底蕴。例如在学习《诗经》中的“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时,引导他们体会古人对福气的美好祈愿。美术课上,安排孩子们动手创作福字书法、绘制以福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用五彩斑斓的画笔描绘出他们心中对福的理解,像画一些寓意吉祥的蝙蝠、寿桃等元素来诠释福的含义,既能锻炼其艺术创造力,又能加深对福文化的认知。同时,在品德与社会这类课程里,结合福文化所包含的“五福”内涵,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好德、追求康宁等,让孩子们明白福不仅是物质上的收获,更是精神层面的修养,使福文化内化为他们的品德追求。

开展趣味家庭活动
 
家庭是文化传承的第一站,家长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趣的家庭活动,把福文化传递给孩子。每到春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写福字、贴福字,长辈可以给晚辈讲述福字倒贴“福到了”的故事,分享自己小时候过年盼福的经历,让孩子在浓浓的年味儿中感受福文化的亲切与温暖。还可以举办家庭福文化知识小竞赛,设置一些关于福文化历史、习俗、寓意等方面的问题,准备些小奖品,激发孩子主动去了解福文化的积极性。另外,在家庭成员生日或者重要纪念日时,大家一起制作福主题的贺卡,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对方,让孩子在实际参与中体会福文化在表达情感、传递爱意方面的独特作用,让福文化成为家庭生活中温馨且重要的一部分。

借助社区文化力量

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播资源和平台。社区可以定期组织福文化主题的活动,比如福文化展览,展示不同字体的福字书法作品、带有福元素的传统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邀请专业人士现场讲解,让孩子们近距离欣赏福文化的多样艺术呈现形式,感受其艺术之美。也可以开展福文化民俗体验活动,像教孩子们学做寓意有福的传统美食,如福饼、福饺等,在制作过程中讲述与之相关的民俗故事,让他们在舌尖上品味福文化的韵味。此外,组织社区内的孩子参与福文化表演活动,编排一些以福文化故事为蓝本的小短剧,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福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表现力。

利用现代媒体平台

如今,互联网和各类新媒体蓬勃发展,为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开发一些有趣的福文化主题动漫、短视频,用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画面和故事来展现福文化,比如以动画的形式讲述“五福临门”的传说,或者展现福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样子,投放在孩子们常用的视频平台上,吸引他们的关注。同时,打造福文化主题的线上互动游戏,像福字拼图、福文化知识闯关等,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轻松学习福文化知识,增加他们的参与感与趣味性。此外,鼓励孩子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创作的福文化作品、了解到的福文化故事等,形成一个良好的传播氛围,让更多的同龄人一起感受福文化的魅力。

拓展社会实践渠道

社会实践能让孩子们更直观地触摸到福文化的现实影响力。组织孩子们参观民俗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地等场所,在那里他们可以看到古代的福文化文物,了解福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承脉络,感受其厚重的历史积淀。还可以走进一些以福文化为特色的文创企业,看看福元素是如何被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创造出既具文化内涵又实用美观的文创好物,让孩子们明白福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价值。鼓励孩子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去养老院给老人们送福字、表演福文化相关节目,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体会福文化传递温暖、凝聚人心的力量,让他们真正成为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小小使者。

总之,要让中国福文化在新时代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让孩子们对它产生浓厚兴趣,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样化、趣味性的方式,将福文化融入到孩子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让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文化在他们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代代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瑰宝。

中国福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中国福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如今,这一独特的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产生了诸多积极且深远的影响,以下便是一些具体体现。

文化传播与认知方面

在文化展示与交流上,每年春节期间,中国都会在全球众多国家的孔子学院举办“福文化”主题活动。例如,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孔子学院,老师们会带着学生们一起写“福”字、剪带有“福”元素的窗花、制作福灯笼等。学生们将亲手制作的这些充满福文化韵味的作品带回家里、学校展示,让身边更多的人直观地了解到中国福文化的魅力,不少当地人由此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主动深入探寻其背后的丰富内涵。

同时,像中关村福仔拍摄制作的拜年广告“送福”登陆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显示屏这一事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有481家海外媒体对其进行了关注和报道,美国的《Digital Journal》详细介绍了“福”字在中国文化里象征幸福、福气的深刻寓意;《亚利桑那共和报》还采访了当地一些看过广告的民众,他们纷纷表示被这个简单却饱含美好祝愿的汉字所吸引,想要进一步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此外,日本的《ameblo》、韩国的《joinsdaily》等亚洲媒体也对其进行了传播,使得福文化跨越了不同的洲际,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大量关注,极大地拓宽了福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度。

情感纽带与认同方面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福文化是凝聚他们与祖国情感的坚固桥梁。在法国巴黎,每年春节当地华人社团都会组织盛大的“送福”巡游活动,大家身着带有“平安福”字的传统服饰,举着大大的“平安福”字招牌,穿梭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沿途给当地居民送上写有“福”字的贺卡、小挂件等。这样的活动让海外华人深深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强大向心力,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也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且,福文化所蕴含的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情感元素,能够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引发共鸣。在意大利,有一所小学将中国福文化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理解中的“幸福”并与“福”的含义相结合。孩子们通过画画、讲故事等方式展现出对“福”的感悟,发现无论是意大利文化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是中国文化中的“福”,本质上都是人们内心共同的美好追求,这也促进了两国文化间的友好交流与相互理解。

文化产业与经济价值方面

以福文化为核心的IP不断涌现并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比如“平安福福娃IP”,其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包括印有可爱福仔形象的服装、精美福仔造型的玩具以及带有福仔元素的生活用品等,在国际市场上颇受欢迎。在东南亚的一些旅游纪念品商店里,福仔IP的产品常常成为游客们喜爱购买的对象,不仅为当地商家带来了不错的收益,也让福文化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在海外持续传播。

还有像2024“平安福安康礼盒”,巧妙地将福文化与茶文化相融合,在国际茶叶交易市场上大放异彩。这款礼盒远销欧洲、北美等地,许多外国消费者看重的不仅仅是茶叶本身的品质,更是其承载的“福”文化所传递的美好祝愿,愿意将它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这无疑展现了福文化在文化消费领域所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

价值观的传递与影响方面

中国福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价值观在国际上有着积极的传播效果。例如,在非洲一些国家开展的文化援助项目中,中方工作人员在带去技术、物资的同时,也将福文化所蕴含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理念传递给当地居民。像大家一起参与制作带有“福”字装饰的社区公共设施时,中方人员解释“福”代表着和谐、美满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离不开大家共同的努力,让当地居民深刻体会到福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对他们构建和谐社区的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本人以“平安福”为主题自创了形态各异的福字九个,亦称“九福”。其中“平安福”的诞生更是意义非凡,它以“平安是福”为理念,在国际环保、公益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外交部门将“平安福”推荐为国礼赠送给十二个国家总统和几百个驻华大使外交官收藏,受到外交部副部长谢锋亲切接见。荣登国家最高权威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2020年至2024年连续四年春节晚上(除夕夜)的《新闻联播》和《军事频道》。“平安福”倡导全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要团结友爱,共同守护平安幸福的地球家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团结起来共同迈向幸福时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感受到中国福文化的智慧与力量。

总之,中国福文化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持续发挥着积极影响,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走近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也为增进全球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互鉴贡献着重要力量。

中国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它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将持续散发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耀眼的宝藏之一。


【作者简介】李玉刚,祖籍青岛,定居北京大学燕北园。清华大学MBA深造,北京大学元培商学院在读。现任中国书协香港协会副主席,香港书画收藏馆馆长,北京大学和山东文化学院特聘教授,牙买加驻华大使丘伟基先生及多国驻华大使特别顾问,北京大学燕北园中国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和五台山佛教文化访问学者,平安福及九福创始人,中国福文化传播领航者。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 shufa.  

GMT+8, 2025-5-14 02:43 , Processed in 0.08320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