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法研究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香港书法研究院 首页 李玉刚 查看内容

我骄傲 我的嫂子是陈薇

2022-1-10 09: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99| 评论: 0


记得很清楚,与陈薇教授初次见面是在2011年的5月。那是2010年我很荣幸当选青岛市莱西政协委员,在开政协会时,我提案成立北京莱西同乡会,提案得到时任莱西市委书记王久军、市长孙利国及政协副主席吴永利重视,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特批由原莱西常务副市长、政协副主席吴永利亲自挂帅督办提案落实。

2011年的4月我陪吴永利副主席抵达目的地北京,找到当时工作在北京德高望重的麻一铭老乡,跟麻一铭探讨成立北京莱西同乡会(现在的北京莱西商会),推荐麻一铭为会长,麻一铭一听老家政府领导亲自出马,他又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很爽快的答应了。并且承诺,我在北京的办公室和以及吃住行他全包了,免费提供用车等服务。我被政府推荐为驻京办主任兼同乡会秘书长,负责同乡会的筹备工作。当时用餐在麻一铭会长家里吃的,参加聚餐的就是麻一铭的夫人——陈薇。记得,初次见面,一开始麻一铭会长没有介绍前以为是聘请的员工,她忙前忙后,倒酒添茶,直到快吃完饭她才停下来,麻会长介绍这是夫人陈薇。现在想想,她真的不是一个普通人,我在北京筹备了三年的活动,经常一起吃饭聚会,她一直很谦虚很低调,和蔼可亲。她是我嫂子——陈薇,所以我很骄傲。


2020年3月3日,一张配文为“疫苗第一针,院士先用”的图片,在网上流传。

图片中陈薇院士脱掉衣服露出臂膀,亲自上阵以身试药,成了第一个接种刚刚进入临床阶段新冠疫苗的人。

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都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

全国无数人为她欢呼雀跃,感谢她用一针小小的疫苗,给了中国人民最强硬的底气。

丈夫麻一铭在高兴之余却揪起了心肠,他知道更高的成就意味着更大的难度,更高的代价。


陈薇是人民英雄,护国女战神,更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是他的爱人,她与毒共舞30多年,他就提心吊胆的等了30多年。

他不曾后悔过,因为这一切都是他自己一手促成的,余生都将体会这种“痛并快乐着”的幸福。

火车相遇

麻一铭是地道的山东人,浓眉大眼,善良淳朴。


前半生更是顺风顺水,大学毕业后进入青岛市某葡萄酒厂当技术人员,然后一路做到办公室主任,事业步步高升,颇受重用。

这可是在80年代,麻一铭有事业编制,还高大帅气谈吐不俗,说是“高富帅”也不为过吧。

可他就是35岁,依旧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爱情。

父母和亲戚朋友没少给他介绍,但是麻一铭就是不点头,每次见面相亲之后,都没有了下文。

母亲唉声叹气,害怕麻一铭成大龄剩男,打一辈子的光棍,

麻一铭也不想让父母头疼,但是更不愿意在感情上将就,最后不堪其扰,干脆结下厂里出差的活儿,跑到了北京。


却不想在回山东的火车上,遇到了这一生的真爱。

那是1989年4月的一天,天气不冷不热最适宜旅游爬山,因此开往山东的火车上,挤得满满登登的,麻一铭上车早,才找到一个座位,后来上车的几乎全都站着。

很快火车开动了,麻一铭不经意间一个抬头,看见了站在两节车厢连接处的姑娘。

她长发飘飘,美得惊人,去做电影明星都绰绰有余了,却在这个嘈杂的环境里,低头看书。

似乎注意到有人在看自己,女孩抬头,瞬间和麻一铭四目相接。


麻一铭一个愣神,迅速往座位里面挤了挤,硬是挤出一个空间,用手指了指,示意女孩可以过来坐下。

大概是感觉到对方没有恶意,女孩犹豫了一下,还走过去坐下了。

“小姑娘还是学生吧,去山东上学还是玩啊。”

“我叫陈薇,在清华读硕士研究生,想去泰山旅游,听大哥口音像是山东人啊。”

“对,我是山东人,姓王二麻子的麻,叫麻一铭,来北京是出差的...”


两人都很健谈,开始天南海北的聊天,见多识广的麻一铭独到的见解总是让陈薇惊叹连连,活泼开朗的陈薇不经意的一句话,又会逗得麻一铭哈哈大笑....

经过一路的交谈,麻一铭对陈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他知道陈薇比自己小一轮,也知道她是清华的高材生,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更知道自己那一见钟情的好感希望渺茫。

不过,“不努力就放弃”不是他的做事风格,在分别之前,他决定再努力一次,给自己一个机会。


火车快要到站了,麻一铭鼓起勇气问陈薇要了电话:“你有电话吗?”

陈薇:“赶巧了,我们宿舍刚按了电话,给你一个号码吧。”

她不反感!麻一铭有些兴奋,立马反复默念将号码牢记在心里,随后又小心翼翼地问:“我下个星期还要去北京,到时候能联系你吗?”

“可以啊,到时候给我打电话!”陈薇笑着下了车,似乎把麻一铭的心也一起带走了。

一个星期后,麻一铭再次赶去北京,也真的再次约出了陈薇,两人的交往就此开始,从朋友到恋人,再到谁也离不开谁。

牺牲


麻一铭和陈薇的爱情,在清华校园里轰动一时,毕竟麻一铭比陈薇大12岁,还只是个酒厂的技术员,

而陈薇是保送清华的学霸,也是个喜欢文学和舞蹈的文艺女孩,她长发飘飘,前卫时尚,是清华校园里的一道亮眼风景线。

两人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遭到了方方面面的反对。

最开始反对的就是麻一铭的父母,最起码的,麻一铭当时已经35岁了,而陈薇还在上学,他们怕麻一铭等到最后人财两空。

陈薇的父母也不愿意女儿远嫁山东,见都不愿意见对方一眼,督促她和麻一铭分手,

陈薇阳奉阴违,和麻一铭玩了个暗度陈仓。


那天,陈薇故意请父母到北京去旅游,又故意告诉了麻一铭旅游路线。

随后,麻一铭一路尾随扮演热心路人,偶尔冒出来给两位老人拍照留念,讲解一路上看到的名胜古迹。

两个老人果然对麻一铭印象不错,一路上有说有笑相处得十分融洽。

可惜后来听到女儿介绍说他就是麻一铭,两个老人还是立马黑了脸。

两个妄想投机取巧的年轻人,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审视,迎接长辈们的考验。

后来陈薇的父母终于点头,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麻一铭爱陈薇的决心。


这段感情,如果只是单纯的疯狂追求,其实不算什么,毕竟陈薇是清华校园校花级的才女,任何一个男人为她神魂颠倒,都在情理之中。

最难能可贵的是,麻一铭一直将陈薇爱如生命,从未改变。

为了坚持他们的爱情,为了陪在陈薇身边,麻一铭从青岛酒厂辞职,放弃了那里的一切,成了一个北漂。

他们在石景山租了一间只有十来平米的平房,一张沙发和一个煤油炉是他们当时全部的家当。

虽然物质匮乏,陈薇却甘之如饴,麻一铭的牺牲证明她的选择没有错,他们下定决心要为未来生活共同努力。


1991年,陈薇从清华毕业,与深圳一家著名的生物公司签约,

签约是在一家五星级酒店,陈薇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哪里都新鲜,想着:总有一天赚了大钱和麻一铭在这里住个三天三夜...

麻一铭听着陈薇的描述淡笑不语,暗暗下决心要加倍努力,在北京建自己的酒厂,让陈薇过上好日子。

却不想陈薇一次帮导师去军事医学科学院送抗体的机会,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从军事院校回去后,陈薇热血沸腾,辗转难眠,她心中有一种投身其中,贡献才智的强烈愿望。

但是陈薇这个参军的想法却招来一片反对,几乎所有人都劝她:“清华人到部队去等于是埋没了自己,入伍就意味着落伍....”

这时候站在她身边支持她的,只有麻一铭,麻一铭仔细考虑了一番后,得出结论:军队单纯的环境和严肃的治学气氛更适合陈薇的发展。


在麻一铭的支持下,陈薇穿上了一身绿色戎装,投身国防!

部队生活不比校园,既单调又清苦,陈薇所在的军事科学院更是地处荒凉,廖无人烟。

而就算如此,麻一铭依旧不离不弃,每个月都按时申请探望,送去零食水果。

麻一铭多年的不离不弃终于感动了陈薇的父母,1992年,两人终于在双方父母的祝福声中步入了婚姻。

30年的爱情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这句谚语在陈薇和麻一铭的爱情里却成了摆设。


结婚之后,麻一铭几乎是将陈薇当公主一样宠着,陈薇风风火火地冲杀在前,后面麻一铭断后料理着大大小小的琐事。

他每天早早地起床,为陈薇做早饭,帮她挤好牙膏,准备好一天的适宜。

白天手机更要保持全天畅通,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在陈薇和她的团队加班的时候,有时需要加餐或买东西,只要陈薇一个电话,麻一铭便会赶紧出去采购;

陈薇没有时间参加的外事活动,就由麻一铭代表;

陈薇出去办事,麻一铭就是兼职司机。

而从年龄和阅历上说,麻一铭更是陈薇最好的顾问。

科研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是一条孤独又难走的路,常常把人逼到崩溃的边缘。


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儿晚上,因为公公婆婆都在,她急忙抽空回了一趟家,可等她再回到实验室时,只看到一地的液体……

看着忙活了整整两个月的细胞实验,顷刻间全部化为了乌有,陈薇在实验室里绝望地崩溃大哭。

这时候能开解和陪伴她的,还是丈夫麻一铭。


陈薇和麻一铭住的房子在军区大院,离陈薇的实验室只有几十米,麻一铭每天都要从正对实验室的窗户,望望陈薇实验室的灯光。

陈薇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晚上12点钟,这时,麻一铭要做她的闹钟,打电话提醒她早点回家休息。

当他看到实验室的灯光熄灭,就赶忙穿好衣服,跑去研究所的二道门外等陈薇,两人再携手一起回家。


1998年,陈薇终于从军事医学科学院毕业,也利用这个时间间隙,生下了儿子麻恩浩,可是孩子刚满月,她就又赶往美国学习,将照顾孩子的重担扔给了麻一铭一个人。

这样的事,麻一铭一做就是30年,他无怨无悔,

他不介意别人叫他“家庭煮夫”,他说:“陈薇那样的才华做家务才是浪费”。


2003年,非典爆发,陈薇临危受命,站上了人生经历中的第一个战场,与“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与死亡无限接近。

为了和病毒赛跑,陈薇和团队被隔离在研究室,他们经常穿着尿不湿,不吃不喝钻进负压实验室,和疫情抢时间。


那边陈薇在刀尖上跳舞,这边麻一铭也把心高高的悬起,他既担心妻子的安危,又担心陈薇会让国人的期待落空。

所以从陈薇隔离的第一天起,麻一铭就每天8点准时站在窗户外,观察妻子的动态。


终于经过50多天没日没夜的攻关,陈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4月20日,天还没有亮,麻一铭便守在家里可以望到实验楼的窗口前面,一直等到早上8点,才终于看到陈薇从实验楼出来了。

看到陈薇一边下台阶,一边做出握拳的动作,麻一铭长舒一口气笑了起来,他知道陈薇成功了。


在之后的100多天里,因为在大动物和临床实验中,每天要与高浓度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与团队被单独隔离了。

陈薇的父母和孩子都没能见她一面,一天,有人告诉麻一铭:今天的《东方时空》有陈薇的镜头,

他和岳父母带着儿子早早就守在电视机前面等,陈薇的镜头一出来,儿子竟然扑上去亲吻电视机,这一幕被细心的麻一铭拍了下来。


麻恩浩太想妈妈了,他知道母亲很爱他,会和他做游戏,带他去旅游,陪他学习,但是他也知道母亲太忙了,忙到不能帮他开一次家长会,忙到他只能在电视上找妈妈。

他不是没有过怨言,看着别的小朋友们有妈妈陪,他羡慕,也曾和母亲撒娇发脾气。


父亲告诉他:你的母亲是英雄,她的使命不是时刻守护你,而是守护全国亿万万群众。正是有你母亲的坚守,才有亿万家庭的合家团圆。

只有4岁半的麻恩浩不知道什么是英雄,在他的印象里,这英雄大概就是奥特曼那样的吧,打败怪兽,守护人类。

仔细想想,小恩浩心里充满了自豪。

对母亲的崇拜,使得理想的种子在他心中悄悄发芽。

人民英雄

37岁,陈薇一战成名,成功阻挡了非典病毒,然而这只是她战役的开始。

作为生化武器防御专家,陈薇心里明白,炭疽、鼠疫、SARS……各种致病的微生物,在战争时可能成为生化器,和平时期则是导致人类大规模死亡的罪魁祸首!

她不能坐以待毙,而要先发制人,打造护国的生物盾牌。


2004年,在全世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敏锐地开始了对“埃博拉”疫苗的研究。

十年磨一剑、冒死深入非洲疫区,陈薇的所有努力没有白费。

2014年9月,她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1支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拯救了非洲,也震惊了世界。


而就在陈薇赶赴非洲研究病毒的时候,儿子麻恩浩也主动申请到西非当志愿者。

要知道,那时的小恩浩只是一个中学生,但他也是唯一一个在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的候援非的中国中学生志愿者!

他说:“我要和母亲一起战斗!”之后上大学,他也选择了和母亲类似的微生物工程方面。

听着儿子的宣言,麻一铭既骄傲又欣慰,他知道新一代的力量正在慢慢崛起,他们坚持的事业后继有人。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54岁的陈薇在新年前夕再次领兵迎击病毒。

陈薇工作虽然忙,但是再忙每年都会和丈夫一起回婆婆家过年,去母亲家坐一坐。

但是这一年,陈薇缺席了,麻一铭能做的就是帮她收拾好行囊,送她出征。


2020年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人腺病毒载体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

时隔多天,从电视上再一次见到陈薇,麻一铭眼睛有些模糊,他发现陈薇的头发白了,以前乌黑发亮的头发,短短几个月已经花白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正月初十,陈薇才给父母打了第一个新春电话,父母高兴的都笑出了声,他们都清楚女儿是“国家的人”,要先尽忠再尽孝。

麻一铭也清楚,在支持陈薇从军的那一刻,他就把他们的爱情上交了国家,要先有国,才有家。


他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大志向,只想尽自己所能,让优秀的妻子发光发热,让他们的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陈薇守护国家,他守着陈薇,这样挺好的。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 shufa.  

GMT+8, 2025-4-29 04:14 , Processed in 0.0568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